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2023男篮世界杯录像回放 > 新闻动态 > 西方不服:为何中国不用发动战争和侵略,就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国?_殖民_历史_全球
西方不服:为何中国不用发动战争和侵略,就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国?_殖民_历史_全球
发布日期:2025-06-25 21:10    点击次数:183

西方国家对于中国崛起感到困惑并非没有原因。当马丁·雅克提出“中国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时,他揭示了西方与中国之间认知冲突的核心:五千年未曾中断的中华文明,其发展逻辑与近代西方列强那些以血腥扩张为特征的历史截然不同。纵观从大航海时代以来的全球霸权更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的崛起几乎无一例外都伴随着战争和殖民,如西班牙对美洲金银的掠夺、英国以海盗手法进行的殖民扩张,以及美国在西进过程中针对印第安人的系统性驱逐。而德国在20世纪发动的两次世界大战,实际上也反映了其对资源控制的暴力追求。这段历史惯性使得西方难以理解:一个没有依赖武力和炮舰政策的国家,如何能在短短70年内,从一穷二白的状态跃升为GDP超过130万亿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华文明的韧性正是理解这一崛起的关键所在。与依赖武力同化的西方模式截然不同,中国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吸纳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例如,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将都城迁至洛阳后,积极推动鲜卑贵族改姓汉族、通婚,这一历史事件展现了中国作为“文明熔炉”的特质——并非通过种族灭绝,而是以文明认同作为连接不同文化的纽带。这种特质在现代国际关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1953年,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便是此种理念的集中体现。即使在南海争端等敏感议题上,中国依然采取“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克制态度,反映出其与西方历史中为争夺殖民地而动辄引发百年战争的逻辑形成了鲜明对比。

展开剩余57%

在经济成就方面,中国的表现同样颠覆了西方的认知。当英国依靠其广阔的3300万平方公里殖民地来支持本土的工业发展时,中国则凭借着14亿人民的勤劳以及市场机制的创新,实现了自己的崛起。改革开放后的产业升级战略催生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奇迹。2004年时,中国的高铁运营里程为零,而到2023年,这一数字已经突破4.5万公里,占全球总高铁里程的七成以上。我们可以看到,连云南偏远山区的村庄都有了高铁通行,甚至在沙漠边缘建立起了5G基站,这些都是内生发展潜力的生动体现。华为的5G技术,以及字节跳动的算法创新,使得中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从追随者逐渐转变为与世界并肩前行的参与者。这种发展并不依赖于殖民地的资源,而是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建立的互利合作网络——截至2023年,已经在150多个国家展开合作项目,实现了中国产能与全球需求的精准对接。

民族精神的核心同样至关重要。当西方殖民者用火枪和福音书征服美洲时,遇到的是印第安部落的激烈反抗。而中国志愿军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以冻土豆充饥,迎战美军机械化部队,展现出捍卫家园的坚韧意志。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在和平建设时期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使得中国被誉为“世界工厂”。当电影《流浪地球》中,中国人带领全球共同建造行星发动机的故事广泛传播时,其实是当代民族自信的文化映射——这使得中国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被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非用来作为扩张的借口。

发布于:天津市